养鱼知识: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-DM67信息网

养鱼知识: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-DM67信息网-【按 Ctrl+D 收藏本站】 |  业务咨询QQ:  2631242356
欢迎您,注册 | 登录 | 

养鱼知识: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

信息编号:193612 发布时间:2016-03-11 00:00:00 
以下是“养鱼知识: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”信息发布人联系方式:

提示:要求提前汇款或缴纳定金或保证金的均属诈骗,经网站核实的被举报信息,将在第一时间删除,构建一个安全的免费发布信息平台!

 

1 草鱼出血病

病因:该病主要由水生呼肠孤病毒引起。

流行情况:本病的高发期为每年6-9 月份,主要危害2.515.0 cm 草鱼种和1 龄青鱼,水温在27 ℃以上较为流行。

主要症状:病鱼各器官和组织有不同程度充血、出血现象,口腔上下颌、头顶部、眼眶周围、鳃盖及鳍基部充血,眼球突出,剥掉鱼的皮肤,可见病鱼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、出血,严重时全身肌肉充血呈鲜红色,鳃丝失血苍白,肠壁充血发炎。

防治方法:注射草鱼冻干疫苗进行预防。每年的流行季节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等消毒剂进行消毒,视情况每隔15 天或20 天消毒1;平时用大蒜捣碎或直接用大蒜素拌饵料投喂进行预防。病鱼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进行消毒,1/天,连用23 次,同时内服三黄粉,连用6 天 左右,可视鱼病的轻重减少或增加用药次数。

2 细菌性烂鳃病

病因:该病主要由鱼害粘球菌引起,一般是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的,尤其是鱼的鳃部遭到机械损伤后更易感染。

流行情况:本病的高发期为每年的4-11月、6-9月,危害草鱼、青鱼、鲢、鳙、鳜、鳗鲡、鲤、鲫、加州鲈等多种淡水鱼,从种鱼到成鱼均可受害,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,常引起大量死亡,夏季常与肠炎病同时并发。2835℃为该病的流行水温。

主要症状:病鱼行动缓慢,反应迟钝,离群独游或漂浮水面,呼吸困难,食欲减退,严重的不吃食,体色发黑,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,所以俗称乌头瘟。仔细检查,可见病鱼鳃盖内表皮出现充血,中间部分的内膜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,俗称开天窗”;掀开鳃盖可见到病鱼鳃上黏液增多,有的粘有污泥,鳃丝肿胀腐烂,末端软骨外露,鳃小片坏死脱落,在病变组织的周围常有淡黄色附着物。

防治方法: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,杀灭病原体。

每年的流行季节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兑水全池泼洒消毒,20 天 左右1 ;主养草鱼或鱼鸭套养的池塘水库要施用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,有条件的经常加注新水,提高水的透明度及溶氧量。病鱼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兑水消毒,1 /天,连用23 ;同时用鱼必康或茵必治拌饵投喂,连用36 天。

3 肠炎病

病因:该病主要由点状气单孢菌引起。

流行情况:本病在水温18 ℃以上就可流行,2530 ℃为本病的流行高峰;主要危害青、草鱼,也可感染鲤、鳙;8-9 月为当年草鱼流行季节,常与细菌性烂鳃病同时并发,发病严重时死亡率达到90%,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。

主要症状:腹部膨大,肛门外突红肿,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;剖开鱼腹,可见腹腔积水,肠壁充血发炎,轻者仅前肠和后肠呈红色,严重的整条肠呈紫红色,肠内无食物,内充满淡黄色黏液;病鱼无食欲,行动迟缓,离群独游,不久即死亡。

防治方法:发病初期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兑水全池泼洒,杀灭水中的致病菌;内服。用肠炎灵或鱼必康拌饵料投喂。

4 细菌性败血症

病因:此病的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,主要是由于养殖密度过大导致水质恶化、营养失调以及由于近亲繁殖导致鱼的免疫功能下降而引起的。患病鱼的鳃部常有寄生虫寄生。

流行情况:流行水温936 ℃,水温持续在28 ℃以上和高温季节后水温仍在25 ℃以上时更为严重,每年的5-9 月份为该病暴发的高峰期。此病主要危害鲫、鲢、鳙、鲤、鳊、鲮。此病是鱼类暴发性流行病中危害最重、流行最广、周期最长、殃及的鱼类品种最多、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恶性疾病,一旦暴发流行,35天内可造成鱼类大批死亡。

主要症状:早期表现为病鱼的口腔、颌部、鳃盖、眼眶、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症状,肠道尚见有少量食物。随着病情发展,充血现象加剧,鳃灰白色,鳃丝肿胀,末端腐烂;肌肉呈出血症状;眼眶周围充血,眼球突出,腹部膨大、红肿。剖开腹腔,有淡黄色、红色腹水,肝、脾、肾肿大,肠壁充血、充气,有的病鱼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,病鱼在水中行动迟缓或离群狂游。

防治方法:严禁近亲繁殖,严格控制养殖密度,选择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。

彻底清塘,清除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,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。

此病可先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(5∶2)0.7 mg/kg 剂量进行杀虫,第2 天再用氟本尼考拌饵料投喂26 天,同时用二溴海因全池泼洒35 天。

5 小瓜虫病

病因:小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,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。淡水小瓜虫病主要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。

流行情况: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小瓜虫病,导致大量的鱼种、鱼苗死亡。水温在1525℃是本病的流行高峰;而当水温在30 ℃以上时,虫体不能发育,所以在炎热的夏天,一般不会发生小瓜虫病。

主要症状:病鱼体表、鳍条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,因此也叫白点病。病鱼体表黏液增多,严重时体表像是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,体色暗淡无光。病鱼游动缓慢,或与固体物摩擦或跳出水面,不久即成批死亡。

防治方法: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,杀灭虫体及虫卵。小瓜虫不耐高温,有条件的将水温调到30 ℃以上,再用1%的盐水浸泡病鱼15 min1 /天,连用35 天左右。按照每666.67 m21 m深的水面用250500 g的干辣椒煮烂兑水全池泼洒,视情况连用23 天 左右。

6 水霉病

病因:此病是由真菌寄生的,病原体主要为水霉菌和绵霉菌,主要是由于鱼体受伤引起的。

流行情况:本病的适宜水温为1022 ℃,早春和晚冬为本病的流行高峰。

主要症状:感染部位有白色棉絮状覆盖物,因此也称为白毛病6.4 防治方法

越冬鱼养殖应减少养殖密度,尽量减少鱼体受伤。

病鱼可用福尔马林或食盐浸洗,或全池泼洒强氯精(浓度为0.2 mg/kg左右)进行消毒。

鱼卵可用4%的福尔马林浸洗,时间约为23 min

总之,鱼病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的原则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,水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,因此保护好水环境是预防鱼病的关键。同时做好鱼种放养前的消毒工作,以及在养殖过程中做好饵料的消毒,投喂要做到四定原则,即定点、定时、定质、定量,平时加强日常巡逻,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。某些养殖场发病时既有由寄生虫引起的,又有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,用药原则是先杀虫,后消毒,对症下药才有好的疗效。

更多详情请查看乡里里手养鱼网http://fish.hnxlls.com

 

 

最新爆料